中日學者尋找南京大屠殺真相
歷史悲劇被湮沒近半世紀
數十年間,「南京大屠殺」的記憶是零星的,中國大陸對那場災難保持了集體「緘默」
在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王衛星的記憶裡,新中國成立後,對南京大屠殺最早的成書記載,是南京大學歷史系老師高興祖完成的。「1962年,高老師寫成了書稿《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》。」
1960年,高興祖等4位南京大學的老師帶著7名學生,利用學術界短暫的平靜期,對大屠殺進行調查。「調查範圍僅限於在南京大學及周邊的人群中。」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說,南京大學的前身是金陵大學,是日軍侵佔南京後的國際安全區的核心地段。
高興祖等人的研究是在悄無聲息中進行的,成果被油印出版,成為南大歷史系的教材。「1963年和1978年,該書的內容在校慶科學報告會上作了報告。」
高興祖的調查進行時,「南京大屠殺」還是遠離中國民眾的詞彙。「這時做的一點調查是不被重視的,『文化大革命』爆發後,連這點研究都中斷了。」張憲文在南京大學學習、工作54年,他見證了整個過程。
1979年3月,高興祖的研究成果從油印本變成了白皮書,但仍然是內部出版物,不過這已是國內最早的關於南京大屠殺記憶的著作。
關於「南京大屠殺」的記憶,除了親歷過那場悲劇的倖存者,沒有誰知道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。從建國後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,中國大陸對那場災難保持了集體「緘默」。高興祖的白色封面的小冊子出版後,「南京大屠殺」又重新湮沒在故紙堆裡,鮮為人提及。
「可以說,在1982年以前,國內對這場悲劇的研究沒有怎麼開展。」張連紅曾系統研究過這個過程,「受極左思潮的影響,階級鬥爭為綱,日本是中國為打破美國的封鎖爭取的一個對象。在學術界,研究南京大屠殺,那時還是一個禁區。」
Powered by ScribeFire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